房子不行了,资金会流向股市吗

  随着房地产的投资属性逐渐减弱,这部分投资需求释放出来的资金,将来究竟会流向哪里?之前有一种声音认为,这么大量的资金投资需求,只有股票市场才能承接。我之前也确实有过这种想法,不过在我研究了日本居民的家庭投资结构后发现,实际的情况,远不是这种简单的替代关系能描述的。这两年有关日本经济衰退的研究,类比中国的分析很多了。但是很少有从对居民财富、家庭投资理财角度切入分析的,这一点反而是跟我们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无论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还是亚洲人普遍较高的储蓄率,日本危机后的实际情况,可能对中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高现金投资之谜

  首先最重要的结论,日本居民并没有因为不投房地产,而投向了股市,反而,他们大量的持有现金或者说是银行存款,这一比例达到了惊人的超过50%。这是所有发达经济体中,最高的数字。

  

图片

 

  根据各国央行数据,日本居民所有的金融资产中,仅有约15%左右投向了股票类的金融资产,而这一数据,在欧元区是28%,在美国是31%,几乎是日本的两倍。并且这一数据并不是近些年的特殊情况,可以看到自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居民财富中现金及存款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0%以上(图中黑色的折现,因为中间统计标准修订,因此出现断点),股票等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一直维持在一个偏低的水平,差不多10%左右。

  

图片

 

  虽然中国这一比例同样很低,但是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中央政府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近些年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希望鼓励日本居民通过投资股市,创造更多的资产性收入。

  日本政府此举并不是把居民往火坑里推,可以看到,日本的股市进入21世纪以来,创造的投资回报,明显好于投资房地产,以及持有现金带来的收益。

  

图片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日本居民大量的财富都以现金存款的形式存在呢?

 

  财富集中之殇

  可以说,日本政府为了引导日本居民投资风险资产,从而创造更多的资产性收入,真是煞费苦心。日本央行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市场调查,像家庭金融资产分布的抽样调查,居民金融知识普及程度的调查等等(结果都公开可查),方便政府有针对性的出具政策。

  比如数据显示,日本居民的金融素养确实显著低于美国。因此他们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居民的金融素养。并且在 2014年,推出了日本个人储蓄账户(NISA),为个人高风险投资(即上市股票、股票投资信托等)提供免税。

  

图片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其实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日本的年龄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分配结构上的问题。也是最近付鹏在公开演讲时提到的,钱都掌握在老年人手中,年轻人手中没有钱的问题。根据日本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日本60%以上的金融资产都掌握在60岁以上的人手中(这个数据太可怕了),40岁以下的,风险承受能力最高的中青年,掌握的财富仅占全国的10%!

 

  

图片
本来应该投资股票市场,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年轻人,手中却没有钱。钱反而都掌握在风险承受能力很低的老一辈。并且现在最有钱的60-80岁的人,恰恰在他们年富力强的20-40岁,经历了1980年的大衰退,这种危机后的“疤痕效应”也是这些人不敢投资风险金融资产的原因。除此之外,日本融资引导政策的惯性也是一大推手。日本在上世纪二战后崛起时,日本政府严格控制国内金融市场,以实现其再工业化目标。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引导增加家庭储蓄并将这些储蓄转入银行存款。反过来,国内银行将利用这些存款作为工业重建和投资贷款的基础。这种以银行为中心的模式帮助日本将金融资源引导到目标国内工业部门,并刺激了接下来几十年的快速工业化。有时真的会感慨,彼时刺激经济的有效手段,此后反而成了经济转型的抑制因素。正是上述重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模式,非常适配工业时代的融资模式,帮助日本在二战后快速成为工业强国,实现经济快速腾飞。但是这种极端的模式,反而让日本错过了更依靠风险资本融资的信息时代。这也正是我国一直强调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原因。日本大量财富掌握在老一代手中,也离不开日本的薪酬制度、养老金制度。不过这个话题太大了,这次就先不展开了。当然日本老百姓不愿意投资风险资产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并不高,长期的通货紧缩,让现金因通胀而贬值的问题大幅减少。

 

  之于中国

  了解日本的过去,有助于我们预测中国居民财富配置的未来。可以看到,财富在年龄结构上的分布,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日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不振,很大原因都是因为资金,掌握在这两类需求不旺盛的老年人手。至于中国上述问题是否严重,我国目前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这点真的很无语,国内各类统计数据真的跟发达国家比缺失的不是一星半点,没有数据怎么做决策呢?)但一定是会面临的问题,因此有关薪酬收入分配的问题,是观察后续我国经济动能一个很重要的关注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